鲜花( 4) 鸡蛋( 0)
|
珠江三角洲南部,属咸淡水之交的沿海地区,盛产一种形似小蜈蚣的小虫。此虫以禾根为食,俗称“禾虫”。禾虫是珠三角独特的佳肴,驰名省港澳。, `- h3 B! [* A7 ]$ R% k4 |
$ Q, G- Y2 \3 z
禾虫,学名疣吻沙蚕,是水生软体动物,多栖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,身长3—4厘米,通体粉红色,有时又变成乳黄色或绿色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。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,新会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、四月和八月的初一、十五大潮时才出来。禾虫出造时,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,颇为壮观。农民守侯在河涌的出口处,抓紧时机捕捞。在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,用农艇满载而归。自从农田施用农药后,禾虫逐渐减少。现在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,禾虫有所增加,但还是不多,而且价钱昂贵。
H) I& Q, L5 f9 d2 b% i
) M2 m: T {; _3 y* ?# s+ F禾虫制成佳肴,清香鲜美,嫩滑甘香,还有滋阴壮阳、健脾、暖身、祛湿等药膳功效,风味独特。烹制禾虫的方法很多,只要加上姜、葱、油、盐,蒸、炒、煲、炖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,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,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5 w: o/ ?. A3 G K, q$ a1 Y! i
4 O) S. W2 }( @1 @' Z我家乡在番禺的潭洲镇,位于珠江出口咸淡水交界位置,自小就吃过很多咸淡水交界生长的河鲜,例如:风鳝、三泥鱼,当然少不了禾虫。这三种美味的DD,到现在可以尝得到的只剩下禾虫了。
4 |/ e- \, N( g, X/ |
% }8 q1 ~+ M8 k W$ o6 i. U风鳝是鳝鱼的一种,生长在咸淡水域,鱼身长着网状纹,背脊乌黑,肚腩位置雪白,味道甘香,肉质弹牙。记得有一年腊月,当时我读一年级,我爸和姨丈带上我,划着小船到珠江口的大渔船边买风鳝,风鳝在镇上的市场上很难买得到,风鳝很难捕捉到,天气不好没有,捕捉时节在腊月,还要看水流,即使有,一上岸就被市桥的大餐馆全收购了。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情,划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的水路,终于买到了,于是,我爸花尽了口袋的钱买了很多,装得小船都快沉了,我不会游泳,害怕死我了,所以这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。现在,风鳝少之又少,基本上没听说过有正宗的风鳝,即使有价格不菲,但买的人都不敢下手,怕不正宗,因为饲养的太多了,口感和味道当然不是那会事咯。风鳝的时节是冬天。4 s! H3 }5 o( M' {+ L0 C3 P
. M" J( T- | O6 p P
咸淡水的三泥鱼好些,现在还有,可是捞到了都被人全预订购了,价格上千元一市斤,呵呵,渔民都按订单干活哦。回想小时候的三泥鱼可多呢,70年代末,卖几毛钱一斤,当时来说,已经很贵了。这种三泥鱼的鲜味被誉为鱼中之王,可是刺太多,不是每个人都喜欢。现在市面上的三泥鱼大都是咸水三泥鱼,十几元一市斤,与这种咸淡水的味道差远了。三泥鱼的时节是夏天,有一句俗话:春边秋鲤夏三泥,意思是春天吃边鱼,秋天吃鲤鱼,夏天吃三泥鱼。# t7 K1 `5 n/ B
9 W n7 Y" \ o4 h$ E# P禾虫呢,到现在还算消费得起,价格在40~60元/市斤,看每水(大潮)的捕获量而浮动。我小时候,禾虫只卖几分钱一斤,属于家常菜。听我妈说,在60年代初,曾经有几年禾虫多到吃不完,随便在河涌里都捞到一大把。禾虫爆酱了就没用了,于是,干脆晒干,就在人家晒谷场上,把禾虫弄成一小块圆饼摊在地上晒,手里拿着小铁铲,看见一面干了,就反过来晒另一面,然后装上一大口袋,我外婆带回龙山送亲戚。家乡里还有一句很夸张的流言:妻死妻还在,禾虫过造(时节)不再来。形容禾虫非常美味,妻子死了随时可以再找一个,但错过了禾虫造,等下一造的时间太长了,不及时品尝对不起嘴巴。番禺的禾虫造是每年的夏天7、8月和秋天10、11月两造,就是稻田收割的时候就有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