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德蒙顿华人社区-Edmonton China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2511|回复: 0

从沟通到表达zt

[复制链接]
鲜花(15) 鸡蛋(0)
发表于 2011-8-31 13:1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老杨团队,追求完美;客户至上,服务到位!
从沟通到表达
, p. k6 _8 ?$ l( b( M- X  V' J2 g, j( L" i
傅佩荣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fupeirong  2011-08-28 06:18:19
; ~8 i8 a9 ?( S8 Z2 J/ I3 e1 p0 b; M# H+ _' G2 H  J" Q5 n" q
    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、感受与意愿,并且只要有机会,都想与别人交流互动,希望引发共鸣,产生共识。交流的方法很多,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是说话。! `" X2 o0 ~, b" l( E
4 O: o$ I. @$ A) ~( ~9 |3 K' Y- b! q
: u& R+ _7 r/ U& H$ U6 q! i

+ k5 z% b, a! ?/ O2 g% G6 ]     说话人人都会,不过要想说得好却不是易事。孔子教导自己的儿子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意即:如果没有学好诗经,说话就没有凭借。古人说话,喜欢引用诗经,因为那样显得文雅而委婉,避开口舌之争,以含蓄方式表明立场。不学诗经,固然说话不易得体;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学,就没有什么好计较了。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云,今日若熟读莎士比亚,反而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了。
- Z8 _1 f3 ~: Y. k
8 X8 ^0 b( K* ^; _+ T) N1 C$ `7 Q* L
" A. D1 H0 M( m/ D" @" G
3 Z' m) s2 l2 c9 k     那么,一般人要如何说话呢?孔子的学生之中有“言语科”,他对说话自有一番指示,他说:“言未及之而言,谓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谓之隐;未见颜色而言,谓之瞽。”不到该说时就说,称为急躁;到了该说时不说,称为隐瞒;没看别人脸色就说,称为眼瞎。这三个毛病都涉及判断,由此可见说话必须理性而冷静;由此亦可见,说话是一种修养,值得下一番工夫。
  _& t; q% g. m+ w' p0 @& I1 r7 l& I5 l/ V" D1 L5 d2 @/ v! z

4 o9 [8 m! ^% E7 w' X9 P' x6 W+ T8 n( W" s. t8 t
一,说话首重诚意
; O# {) s) w5 X; z5 z$ O
! l/ L. ~1 K# C" C4 ~: ^所谓诚意,是指反映真实与愿意实践。在反映真实方面,老子说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(八十一章)意即:实在的话不动听,动听的话不实在。因此,说话不必加油添醋。《庄子‧人间世》提醒人说话谨慎,他说:言语即是风波,传达言语则有得失。风波容易产生动荡,得失容易带来危险,所以忿怒的发作没有别的原因,都是由于巧言善辩。! ^+ ]' |* ^3 ]: u1 j& O

$ t, E) A. m5 V! _! S0 Z   
+ _! X7 ~, j0 f  {7 Q- `- f1 p+ V2 C: Y0 `- L7 ?
我们今日还在使用“溢美之言”与“溢恶之言”,也出于庄子的观察。他在〈渔父〉还有“八疵”之说,指出人有八种毛病,其中至少六种皆与说话有关。这八疵是:不是自己的事却要去管,叫做包揽;没有人理会却还要进言,叫做逞舌;揣摩别人的心意来说话,叫做谄媚;不分辨是非就说话,叫做阿谀;喜欢说别人的坏话,叫做谗言;挑拨朋友,离间亲人,叫做贼害;称赞出于狡诈虚伪,藉此诋毁别人,叫作邪恶;不分辨善恶,两边都讨好,暗中获取自己的利益,叫作阴险。由此可见,光是以说话为“反映真实”,就很难做到了。孔子强调“刚毅木讷,近仁。”(《论语‧子路》)其中所谓的“木讷”,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。
, K  a* H/ q/ Z, ~( ^" [5 I9 P% u% O* T0 D6 B

  ~$ P1 H( X  w! S  A& [/ ]+ r" a) e  \, c; ?/ |
    不仅如此,说话还包含“愿意实践”在内。孔子的学生列名于“言语科”的有宰我与子贡。这二人既聪明又能说话,但是这项优点也带来了相应的缺点。孔子对子贡说:“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。”(《论语‧为政》)先做到你要说的话,然后再去说出来。一般人先说再做,其实符合常理,但是子贡口才好,容易让人以为他已经做到他所说的话。更明显的例子是宰我。在“宰予昼寝”章中,孔子十分感慨,他看到宰我的表现之后,感叹说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,于予与改是。”(《论语‧公冶长》原来孔子以为人人都像他一样,说了话就会实践,所以也犯了轻易相信别人的毛病;现在因为宰我的事件,他才觉悟: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。
$ J: C) V/ [3 N
" L: a0 A8 D- F& J1 W    因此,说话时能做到“反映真实”与“愿意实践”这两点,才算符合诚意的要求。
$ z! M6 x! k( k- p3 z
1 U2 J1 K9 v4 R1 u % }# r& c! `# Y9 R8 h! |7 Z
8 p  P2 _! @% T4 j3 s1 b
二,善于使用比喻
3 u! `  @8 y( M
+ o8 I. V& T: M根据统计,子贡在《论语》中出现三十六次,仅次于子路的四十次。依此可说孔子的三大弟子是子路、子贡与颜回。当然,颜回在德行与好学这两方面都独占鳌头,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,他出现的次数排第三,但重要性却无疑排第一。颜回与子路不以口才见长,想学习说话就要参考子贡的表现了。' N3 r* ~. N$ q" c! N7 I

5 j% q' {2 }) D5 q; t2 L3 ~
' B  c1 x/ I- H% j1 S5 u) b" y+ p" P9 \8 {7 V4 B/ ]0 |  x# Z- |
    子贡看到老师在德行、学问、能力方面皆有过人表现,就想探知老师是否愿意出来做官造福百姓。他对孔子说:“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,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?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?”孔子说:“卖了吧,卖了吧!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呢!”(《论语‧子罕》)这一段师生问答,使用了巧妙的比喻,而避开了直接讨论可能产生的尴尬。如果换了是我们,可能直接问:“老师想要做官吗?”那不是浅白得很无趣吗?不知书都念到哪里去了,竟无含蓄的美感!当然,这也需要高明的老师来搭配,不然在子贡提问之后,孔子如果说:“拿美玉来我看看!”那不是更煞风景吗?
( c8 U7 {- ]! q6 l/ _0 z2 f; v1 C
7 y# b8 d* h: b$ w7 c* D! j9 w2 v- P
6 e2 n7 B; W. p6 ?) P0 R5 X& @4 q! i- f5 {* T
    可惜的是,孔子很难找到有眼光的政治领袖。他带着学生到卫国,冉有想知道老师会不会出来做卫君的官。他让子贡去提问。子贡进入屋中所问的不是“老师要不要出来做官?”而是:“老师认为伯夷、叔齐是怎么样的人?”孔子说:“他们是古代的贤人。”子贡再问:“他们会不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呢?”孔子说:“他们求仁而得仁,还抱怨什么呢?”谈话到此为止,子贡就出来对冉有说:“老师不会在卫国做官!”事实上,整段师生对话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这个问题,但是子贡已经明白老师的立场了。使用比喻能到这种境界,实在让人佩服。: K  w) `$ ~# e/ v

8 t% g. d$ `4 |/ R 8 h+ B+ j3 \" _: ?* _: q# _" G

" C/ r% b9 y$ A0 @; M! r    不过,谈到说话使用比喻,进而使用寓言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道家的庄子了。他生在乱世而选择过平静但贫困的生活,魏王说他形容委靡时,他把自己比喻为猿猴,因为处在多刺的树丛中,只好小心谨慎,瞻前顾后,无法大显身手。然后话锋一转:“现在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,要想不委靡,怎么可能呢?”
% t: a0 }# I8 X2 o" @4 s2 t: a5 Z; [( F3 U
( H! `1 s& i$ P3 `& }
  ?9 K& g) ]  n, N/ `
    当他向老同学借米而听到推托之词时,不禁脸色一变,然后随口讲了一则“鲫鱼求水”的寓言,其中的鲫鱼也因为所求不遂而变了脸色,并且说:“那还不如早些到鱼干铺找我算了!”
/ V( F0 o( f+ u5 Q, u6 r% j3 Y6 N
8 R* o% P% K7 l# j; q

- G/ s6 U, E; M' g    他想告诉世人养生的道理,就讲了“庖丁解牛”的寓言,希望我们能够“依乎天理,因其固然”(依循一物自然的条理,顺着它本来的结构),看准世间处处有生机,而活得“游刃有余”。
0 z; q4 Y! m+ J+ d
2 u# X+ B: Y" V! H# C6 x' e* q8 t
( l) c9 R. K# Y) U" A  e3 n( K9 e4 g+ F7 z. M% s; s
    为了说明人需要道,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,并且一切都在道的怀抱中,庄子用“鱼相忘乎江湖,人相忘乎道术”来作比喻,让人想象「如鱼得水」的自在意趣,那么何不学习悟道呢?- T' K" z5 P2 ?
7 P- j. n4 K9 L6 j, k
8 W1 p. y# _, _) K  d
, V$ f1 l, o1 q8 k. c+ M
    《庄子》一书充满比喻与寓言,但归结于道家的基本立场。因此,学习说话还是不能忽略真正的重点: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。
2 C" A2 Q  W( C( U; h
  W" H% i' g, ^0 c ( B( T( Y. n4 J" X9 K

7 h: T' t* k1 x0 _三,结语:先求澄清概念  |* X  b# I0 b9 K

0 z  K" @- n0 S' Y" |$ l; G    学哲学不容易,当哲学家更是困难,但是人既然每天都在说话,就必须练习做到一点:澄清自己的概念。在与人沟通时,不可预设别人都明白我的意思。譬如,我对朋友说:“你这样想是正确的。”我应该说明:何谓正确?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?这个标准是谁定的?如果无法如此说明,就应该说得清楚一些,在前面加上三个字:“我认为”。养成这种说话习惯,就会减少许多口舌之争,化解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困扰。7 J& I( }' t; Q+ q& t9 j2 T
; m& j! F0 C5 t; a) p
, w( c  O# R  ?! [! J

! `9 G9 Z" P! S! l0 {* {    “沟通”经常是一对一,或者一人对少数人;而“表达”则往往是一人对许多人,并且是在公众的场合进行。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不做公开演讲,因为这一类表达所能激发的经常是情绪反应多于理性思考。“知病不病”,今天的人从事演讲活动时,只要知道这个缺点,就可以预先防范。我在演讲时,总是提醒自己:要把听众当成一个人,我是在面对这个人说话,因此所说的话必须既有诚意又能使用比喻。同时,说话是为了什么目的,也须清楚界定。《易经》有个颐卦,卦象是山雷颐,有如一张口,六爻有三爻为凶,提醒我们“慎言语,节饮食”,因为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。人生来就会说话,但要说得好却需要长期的修练。8 E1 }4 d+ x) L6 n

  C: N6 w) h  x5 c4 u5 f2 E; [2 s0 `
3 k, ?# |( ], l1 j* ]& K
+ c* j2 n/ @, H - y' W1 l. @5 i4 D

& o, x* m1 ?9 P本文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57bcc90102dt9z.html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我们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埃德蒙顿中文网

GMT-7, 2024-5-14 23:32 , Processed in 0.111935 second(s), 9 queries , Gzip On, APC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